立冬之聲|散文
時間:2022-11-07 10:12:41 來源:達達文檔網 本文已影響 人
立冬之聲|散文
立冬暖,一冬暖,壬寅年的冬天,定會是一個溫暖的冬天。下面達達文檔網小編為您整理的立冬之聲|散文,希望能夠幫助到您!
小時候,我和許多生長在廠礦的孩子一樣,對農時節氣知之甚少。但對立冬,卻有著許多聽覺的感知,因此認為立冬是一個有聲音的節氣。
童年印象中,立冬是外婆的聲音。那天如果天晴,外婆會帶著我們到屋外去曬太陽,教我們念:“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還說:“收太陽過冬。曬了立冬的太陽,身上暖和了,一個冬天都就暖和了。”
如果立冬那天是個老陰天,外婆又會教我們念:“立冬晴,一冬冷,立冬陰,一冬溫。”反正我們也不太懂,跟著外婆念,鸚鵡學舌,不管是晴還是陰,都是立冬的聲音。
中學畢業,下鄉當了知青,立冬就成了生產隊長的聲音。一年四季,隊長都是按農時節氣來安排農活,促使我在非常有限的書本里,去了解節氣知識,知道了“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是一年四季中冬季之始,每年都在公歷11月7日左右。那一天,太陽黃經到達225度,北半球的地表熱量越來越來少,即使是在此之前儲存了一定的熱量,隨著立冬的太陽黃經行徑,氣溫也會越來越低,直指嚴寒。“立冬”,叩開了冬季之門,翻開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向人們解讀“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
于是,在隊長敲鐘后的吼聲中,田間地頭的農活相對少了許多,社員們開始收藏秋天收獲的糧食,儲存過冬的物品,男人們收拾、修理春耕夏收的農具,姑娘大嫂們,則集聚在堂屋績麻線、納鞋底,有說有笑,嘻嘻哈哈,混響出豐富多彩的立冬之聲。
恢復考試制度后,我考進了衛校,立冬成了同學們背誦湯頭歌的聲音。那天,正好上中醫課,為加深我們對念湯頭歌的印象,老師特別給我們講了《祛寒嬌耳湯》的故事:
相傳,東漢末年,在長沙做太守的醫圣張仲景,告老歸鄉,恰逢立冬之日。白河邊上,寒風刺骨,他看見很多無家可歸的人們,面黃肌瘦,衣不遮體,兩只耳朵都凍爛了。他心里十分難受,精心研制出一個溫中祛寒的食療方子,即《祛寒嬌耳湯》。
他叫徒弟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搭了個棚子,支上大鍋,煎制蔬菜、蘑菇、辣椒及祛寒提熱的草藥,用面皮將燉熟后的羊肉包成的耳朵的模樣,叫著“嬌耳”,煮好后,連湯帶食,免費送給耳朵凍傷的窮人,每人一碗湯,2個“嬌耳”。喝了藥湯,吃了“嬌耳”的人們,感覺渾身發暖,兩耳生熱,漸漸的,耳朵凍傷就好了。
從此,人們競相模仿制作“嬌耳”,一方面為了紀念醫圣張仲景,另一方面是信奉“吃什么補什么”的老話。漸漸地,把“嬌耳”叫成了“餃子”,也就有了立冬吃餃子的習俗。
我們那批同學,大多來自農村,個個聽得津津有味,都想把這個湯頭歌唱會,傳給身邊耳朵容易長凍瘡的人們。所以,熄燈了,蚊帳里還不時發出湯頭歌的背誦聲:“生姜肉桂大茴香,當歸附子青蜀椒,羊肉熬湯做嬌耳,溫中祛寒效果好......”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現在已很難看見耳朵長凍瘡的人了。但在立冬之日,家人團聚,煮一鍋熱氣騰騰的餃子,歡聲笑語,觥籌交錯,這不正是“立冬”發出的幸福之聲嗎?
立冬暖,一冬暖,壬寅年的冬天,定會是一個溫暖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