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風逸事||散文
時間:2022-11-07 10:00:24 來源:達達文檔網 本文已影響 人
隨風逸事||散文
清油寡味的飯菜生活,從九十年代初老百姓的伙食質量上升,就漸漸遠去了。下面達達文檔網小編為您整理的隨風逸事||散文,希望能夠幫助到您!
炒盤土豆絲
土豆在塞外是不陌生的口糧菜,塞外有它的根,泥土里藏滿了土豆的味道。其它小文不止一次出現過它的故事和影子。土豆做菜,在北方是一道膾炙人口的家鄉老菜。喜歡它的口味,來源于家鄉土氣的生活。在荒涼寒冷的北方,土豆儲存方便。皮兒是紅紫顏色為上品,黃顏色發一點綠的占多數,說不上名字的品種也不在少數,煎炒烹炸,各樣能做出菜品來。土豆絲是大眾口味,有刀工不錯廚手,能把土豆絲切到如機器加工一樣的細致,長短根根勻稱,如縷縷云絲。一盤土豆絲,兩顆土豆就能湊齊,配一個饅頭可以飽一頓饑餐。有些食客喜歡醬油多放一些,不用葷腥肉一類的合炒,叫醬油土豆絲。喜歡清淡的口味,醬油會輕放些許,素油少加,火熱鍋燙,油燒開了蔥花,一把水中撈起的土豆絲扔進鍋中,聽著這種入鍋即響的菜音,都是一個廚人的享受。其實不需要什么廚藝,老百姓隨手拿來都能做做。如講究一些,要火候掌握土豆絲的清脆,不要入口即化的軟綿感,菜像顏色與咸淡也要過得去,不能太咸,微辣才是最好。清口,油香的土豆絲也是挑戰手藝,看起來好炒,卻不好駕馭啊!與妻子剛結婚的日子,炒來的土豆絲,讓她贊不絕口,這土豆絲真是原汁原味,確實好吃一些。不幾日,岳母來家居住,妻子提出炒盤土豆絲讓她嘗嘗。岳母吃完說:“這土豆絲炒的不熟,確實有原味,好吃” 我嫣然一笑。細細想來,土豆不起眼,北方生活又是饑寒多苦之地。如今日子好過了許多,它繼續醞釀著人間煙火的好味道。疫情來的突然,自己買入十幾多顆土豆,心也安穩了一半。日子與土豆一樣,處世有波瀾不驚的情懷,也有看世如風的心境,平淡即是真實。秋陽已經偏西,炒一盤土豆絲,不加肉,嘗嘗它的本來味道,甚好......
飲酒說言歡
喝酒是一件小事,也是一件大事,對于一個愛酒如命酒人說來,還是一件時時刻刻想著的事。年齡增長喝酒也不敢肆意妄為的亂飲亂喝白酒了。喝酒度數越來越小,三十八度與四十二度白酒,是剛剛好的度數。半斤是剛好的量,其實性情一些,喝到七八兩最好了,也就到了頭頂。再繼續飲下去,真是無度也無什么太大的意義了。超量,醉態擺出,語言又顛三倒四,實屬是一個無分寸也沒有什么控制度的飲酒之人。如果加一個頭銜可以說是一個貪酒的愚夫,讓人擔心也讓一些人討厭。感嘆喝酒人,有度是最好的呀!如果沒酒量,最好少碰杯中之物,不好把控。這樣理解也是飲酒數年的經驗或者說是教訓吧。多年以前,只要有酒宴,是不去挑人品和朋友的來龍去脈。只是把酒當成媒介,交流交友的途徑,認識一些人多好,年青酒狂多好??梢哉f是喜歡喝酒,飲不擇友吧!日子過起來飛快,年齡像是一條沉淀的河流,河浪跑過彎曲的河道,澎湃的水流會漸緩了下來。飲酒人也會隨著年齡慢慢悟出了一些喝酒的世道,飲酒也成了一種交流感情的漫步慢行的旅途。在單位聚餐飲酒,是非常好,一起工作之余,出來放松一下。大家敞開心扉的聊聊,酒可以微過量,話語也能交流通透。適當一場酒聚能把同事情感更拉近,更親切。換下一場歌吧繼續豪飲的人,就是平時交情不錯的同事,喜歡再來點雪山蓋頂的自由者,可以延續酒的情感。還有愛飲者,有一伙酒友組成,隔三差五出來喝點小酒,好喝者多,一張桌子酒氣熏天,隨便扯著嗓子喊叫,聊天吹牛逼,海闊天空的聊,一般是酒要上頭,還的醉到才好。這樣喝酒的人群,近幾年不常見,在街市酒攤上也遇到過一些,里面晃蕩著過去的影子。時長了,找自己喜歡在一起喝酒的人,尋點情意,或者就是有酒情念想,找一處簡單的菜館,帶上二瓶好酒,這樣人不是太多,一人,二人,三人。同窗或者多年的故交,交情莫逆的同學有之。杯酒不緊不慢,說著過來過往,如果有點業務上力所能及的事,能搭把手更好。相互情感是不需要太多的語言,一場微醺足矣,過上幾月,再敘。千里百里異地城市,打開視頻喝酒者不多,還需特殊日子,疫情近幾年頻繁發生,隔離在家靜默期間,喝酒人自己獨飲也不快樂。酒局斷了路子,那就視頻尋友人推杯換盞吧。酒情夠深,交情也夠深,無話不談,無事不說,這樣友朋更少之。一場淋漓的視頻大酒也能讓人酩酊一把。興致娓娓道來之余,可以高歌一曲,或唱點山曲小調,半斤白酒加上一顆咸鴨蛋讓視頻小酌變成另一種情調的穿越。喝酒交友,擇友,喝酒也在考驗度和數。喝點小酒或許真能做成點大事!
園子里的黃瓜
少時在家鄉的時候,能記起豆角,圓菜,母親在園子里經常栽種。有的菜種分幾個時間播撒點籽,母親說分大日期和小日期。估計是收菜的時間不一樣。記得還有黃瓜①,韭菜,西紅柿,水蘿卜,土番瓜在一起,綠綠的長滿了整個園子。春天栽種,夏天和秋天是最熱鬧的生長期。一園子好看,期待那些瓜,西紅柿早早下了秧子,好去采摘,一飽口福。八十年代,農村孩童沒有多少零食,偶有外面一些小商販搗騰點水果,家里人也沒有多少錢財,買來吃食。園子里的一些果菜成了兒時眼中,口中最有誘惑的吃食。園子里長的東西,母親管看的緊,西紅柿與黃瓜的個數能記的很清楚,一根秧子上有幾顆瓜果,心里是有數,能知道長多久,開始摘著吃。母親喜歡她的園子,里面有一家人夏天,秋天桌子上的涼拌菜和過冬菜。長勢最好的是黃瓜,根部培上農肥,不用一點化肥。都是母親自己培育的苗子,生長期需要大量的澆水,往后開花結果都是自由長成。黃瓜成熟是一天一個樣子,它會在一夜之間從毛茸茸的小乳瓜變成一條滿身是細毛刺的長條瓜。說起來有些夸張,自然界賦予某些植物能量,是延續一種生命的本能,想想也不神奇。園子里的黃瓜長成能吃的時候,母親會摘下幾根,放到家中的碗柜里。在夏,秋兩季中午或晚上,農活干完后,回家調拌一碟涼菜就著饅頭或白皮餅能餐食一頓。也可以做成涼湯攪拌著莜面一起吃。弟弟小的時候就有主意,還有一些小智慧,提念起弟弟,是想起哥倆八九歲的一個秋天,母親與父親下地干農活,家門上了鎖。我和弟弟惦記起了那幾根母親放在碗柜里的黃瓜,肚子里饞蟲讓我冒著皮肉之苦的風險,從一扇窗戶里鉆了進去。得手的黃瓜,是一頓風卷殘云。丟了幾根黃瓜讓傍晚回家的母親發現了,弟弟在分食黃瓜時,也沒有占多了便宜,隨之把哥哥招了出來。哎,挨揍的程度隨著流掉的時光也忘記了!想想如果多給弟弟分點,也不會讓自己頂了主偷的家伙。時間過的可真夠匆忙,一個秋天過去了四十年。想念菜園里的一些瓜菜,也懷念和弟弟的童年。那些年月里,家中母親過日子辛苦,習慣了勤儉,幾根黃瓜勾起一些過往的小事,清晰又模糊。如果有閑余的燈筆,那就寫寫母親園里子的菜吧!
圓白菜和粉條子
清油寡味的飯菜生活,從九十年代初老百姓的伙食質量上升,就漸漸遠去了。在上初中讀書時,住校生是在學校的食堂里吃飯,中學食堂的菜譜上就一個簡單的菜,三年沒有換過口味,圓白菜②燉土豆,不知道是學校食堂師傅的廚藝不好,還是食材太平淡,也沒有豬肉搭配。能看見的就是上面飄著幾滴有數的麻油花,做出來的菜真是讓人難以下咽。打回來的菜是用一個菜桶裝著,提著都能聽見里外晃蕩的聲音。圓白菜,湯,土豆幾乎是個體。沒有熬在一起爛糊的感覺,菜湯還能照見人的影子。慘淡的伙食生活,讓寄宿生給這個大燴菜起了個“灰藍湯”的名字,貼近又真切。常與往事揮揮手,一桶熬菜難下口!其實圓白菜是燒菜的好選材,圓白菜有大,有小。“疙瘩白”是壩上老百姓常說的口語菜,它就是圓白菜,最近在家中,沒事做了一道圓白菜炒粉條,有點味道。一個小圓菜和一把粉條就可以把它燒成油香可口的下飯菜。商店里粉條沒有家鄉的粉條子好吃,都說是紅薯粉面加工制作成的,還是差點意思。放在鍋里不易耐煮,精道和口感也差了一些,顏色發白,開始在城里看不慣也吃不慣。慢慢也就習慣拿它當家鄉的土豆粉做菜了。土豆粉面制作的粉條子,非常精道,全身亮晶晶,有一點透明狀,下鍋炒菜還耐煮耐燉。土豆粉(打山藥粉子),有一篇隨筆寫過它的制作過程,加工起來很是辛苦!圓白菜長的瓷實一些好,層層菜卷緊緊抱在一起,選這樣菜,做出來的圓菜炒粉,能裝滿盤子。配上幾兩五花肉,再搭一點小干辣椒,辣點好吃。素油和肉一起燒煉,蔥花多放,火大油猛時放入切好的圓菜,菜鏟不要離手,左右抄拌,一道拿手菜成功一半,粉條是后入鍋,入鍋早晚得看平時自己對這道菜的領悟了,在下從沒有失過手。生活其實就是一道家常菜,在古城認識一位老大哥,平時家常菜做的色香味俱全,朋友圈曬出來幾道菜,立刻能驚艷一片大同城,民以食為天,炒菜做飯也是對生活的一種態度,他說:“認真對待生活,身體第一,吃飽了,吃好了,心情才會更好”,真是人間煙火撫人心呀,看來此話不假......
后記:① 清代著名醫家張璐編著的《本草逢原》一書中對黃瓜的名稱由來做了這樣的記載:“今名黃瓜,張騫使西域得種,故名胡瓜。隋時避石勒,名改呼黃瓜,至今因之”原來,黃瓜原名叫胡瓜,是漢朝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來的。胡瓜更名為黃瓜,始于后趙。石勒本是入塞的羯族人。他在襄國(今河北邢臺)登基做皇帝后,對自己國家的人稱呼羯族人為胡人大為惱火。石勒制定了一條法令:無論說話寫文章,一律嚴禁出現“胡”字,違者問斬不赦。有一天,石勒在單于庭召見地方官員,當他看到襄國郡守樊坦穿著打了補丁的破衣服來見他時,很不滿意。他劈頭就問:“樊坦,你為何衣冠不整就來朝見?”樊坦慌亂之中不知如何回答是好,隨口答道:“這都怪胡人沒道義,把衣物都搶掠去了,害得我只好襤褸來朝。”他剛說完,就意識到自己犯了禁,急忙叩頭請罪;石勒見他知罪,也就不再指責。等到召見后例行“御賜午膳”時,石勒又指著一盤胡瓜問樊坦:“卿知此物何名?”樊坦看出這是石勒故意在考問他,便恭恭敬敬地回答道:“紫案佳肴,銀杯綠茶,金樽甘露,玉盤黃瓜。”石勒聽后,滿意地笑了。自此以后,胡瓜就被稱做黃瓜,在朝野之中傳開了。到了唐朝時,黃瓜已成為南北常見的蔬菜。
?、?圓白菜(甘藍),十字花科蕓薹屬草本植物,在我國種植范圍廣泛,是重要蔬菜之一。除芥藍原產自中國外,甘藍的各個變種都起源于地中海至北海沿岸。早在四千至四千五百年前,歐洲文明國家古羅馬和古希臘的祖先們就已經開始對甘藍的祖先進行栽培。歷史的積淀使得甘藍家族古老而又龐大,包菜、菜花、西蘭花、寶塔菜花、芥藍......這些統統都屬于同一類。就在當今的歐洲,那些貧瘠而寒冷的白堊系沉積地層暴露出來的巖石荒草灘上,依然有大面積的野生甘藍的生長蹤跡。也有學者認為,甘藍是在南北朝時期傳入中國,在爬上國人的餐桌之后隨著文化交流傳入了日本。喜愛園藝的日本人將樣子奇特的甘藍品種改良,得到了不少觀賞性強的新品種。甘藍自此搖身一變,從營養豐富的蔬菜變成了院子中的另外一種風景。內蒙,河北壩上的圓白菜種植歷史悠久,查閱史料上記載,早在清朝光緒年代以前就有栽種。赤城縣獨石口的圓白菜就是農民種植的主要品種,當地的蔬菜之王。隨著交通的發展,獨石口圓白菜蹤跡已由發源地的赤城、沽源遍及北京、內蒙等地。圓白菜其特點是單株重,產量高,耐旱澇,好越冬。圓白菜食用方法多樣,尤其是獨石口圓白菜組織細嫩無莖,生吃味甜,熟食稍面。因而既能在飯店賓館宴會上做高級配菜,又是群眾百吃不厭、價廉物美的常菜。生切成細絲用糖醋調制,清新雅觀,可口有味,炒熬、腌制都可,素葷吃均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