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教育教學管理的若干思考
時間:2020-06-16 10:32:00 來源:達達文檔網 本文已影響 人

2020 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成為一堂沒有排進課表的“大課”,以迅猛的速度將所有課堂都卷了進來。作為毫無準備的學校和教師,面對延期開學,也以最快的速度響應教育部“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要求。線上教育教學一下子從邊緣走向中心位置,學生開始接受與教師不見面的授課、作業、輔導和答疑。線上教育教學成為特殊時期學校教育教學的主要途徑,也成為當下家長和學生可以依賴的主要選擇。
線上教育教學,對于習慣了傳統教育教學方式的大多數中小學教師來說,是困難重重、壓力巨大的,這就需要每所學校切實做好線上教育教學的管理工作。
一、迎接線上教育教學的挑戰
疫情面前,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按下了暫停鍵。無論是學校,還是各大校外培訓機構,均不能實施線下教學。這就意味著教師在疫情停課期間必須采用非線下教育教學方式。但是,學校教育不僅是文化科目的學習,學校如何實施德、智、體、美、勞“五育”課程,班主任如何管理和凝聚班級、提高學生的執行力,學科教師如何開展教學與輔導,家校溝通有哪些新的變化,擅長線下教育教學的教師如何順利地成長為雙線教師等等,這些都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面臨的挑戰主要是如下三個方面:
第一,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建設。面對突發的延期開學,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手邊的教學資源都是不足的,尤其是缺乏足量配套的數字化教學資源。盡管各種平臺推出了海量的線上資源,但與校情、學情不一定相符,學校如果簡單地將各類平臺資源全推給學生,學生根本招架不住。這些資源只能作為教師備課的參考。如何快速篩選出優質的資源,如何快速創造出急需的資源,這些都是要快速解決的問題。
第二,學習評價環節需要落實。適時適量的練習將有助于學生鞏固、檢測學習效果,對于學生的練習結果,教師能及時批閱并給予講評也是確保學習效果的重要環節。教師如何設計練習、布置練習,學生利用何種媒介完成練習、如何提交練習,教師如何批改并講評,這些都需要借助于網絡的支持。
第三,停課不停教的前提是不停研。不教師不停研,需要每個學科組開展常態化的線上教研。如何運用線上會議、群組交流、在線編輯文檔等方式開展線上教研,如何獲取足量的數字化資源支持教研,這也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由傳統教學的師生零距離,到師生被分隔互不見面的教育教學;由默契友好的教室、課表、鈴聲構成的經典教學場景,到較為松散且充滿彈性的虛擬課堂;由教師高控制的教育教學組織,到無人監督下學生的自主管理……面對這些挑戰,需要教師轉變理念和認識,并將之轉化為有效的教育教學行為。
二、全面謀劃學校教育教學的實施
(一)統一思想,有效行動
特殊時期,需要領導、教師、家長、學生凝聚共識。讓教育教學工作有方向,這是共同奮斗的基礎;認識到位、措施到位、服務到位,這是有效工作的保障。
學校的工作方案、致學生和家長的指導信、各年級的學習指導方案等文本,都要有很強的指導性。我們舉行了主題為“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直播,通過“宅在家里、健康生活,自主學習,承擔家務”十六個字指導學生上好“戰疫”這堂大課。各個年級也通過多種形式將疫情作為教材,激勵師生在“戰疫”中成長。
首先,認識到位,明晰承擔起疫情期間的教學工作是每位教師的義務和責任。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要求所有學科教師能敏銳捕捉疫情背景下的教育教學資源,拿出本學科的教育教學方案。
其次,措施到位,線上教學要讓學生有上課的儀式感,要有紀律的約束,要不遲到、不早退,認真參與課堂討論和課堂練習。這些要求必須通過節節考勤、日日反饋等具體的措施去落實、去督促,“主播”、助教、班主任、年級組長、教務處、信息處、總務處各司其職。
再次,服務到位,摸排所有學生線上學習的條件,對于有困難的學生要逐一與家長溝通并提供解決方案,對于教師遇到的設備、技術等方面的困難要想辦法解決。
(二)理性選擇混合式教學方式
線上教學,要求教師重新選擇合適的教學形式。選擇教學平臺,推薦合適工具,組建實驗團隊,只有做出合理可行的決策,才能保證后續工作的有序、有效開展。
學校組織骨干教師研討,最終形成了混合式學習方案:學習任務單+ 資源包+ 線上( 或線下) 作業+ 線上答疑+ 教學評測;學習任務單+ 直播+線上( 或線下) 作業+ 線上答疑+ 教學評測;微校園“德育學堂”。
我們引導教師認識到,線上學習與線下學習是相互補充的。直播不是線上教學的唯一方式,也不是傳統課堂的簡單翻版,而是需要重構教學活動的模式、流程與方法。學生線上學習的本質是一種教師指導下的自主學習,教師在線教學的目的就應是創設更好的條件幫助學生自主學習。
三、微培訓,直面教師技術需求
要完成線上教育教學任務,教師需要具備一定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包括:網絡視頻資源的篩選與下載、協作辦公技術、二維碼生成器的使用、微課的制作、直播平臺的操控、作業平臺的使用、線上輔導與答疑等。微培訓的過程就是線上技術應用的示范過程,即教師邊參加培訓邊實踐邊反饋,學用結合。
微培訓的形式是多樣的。為了讓教師有充足的數字資源可以篩選、整合,20 多位年輕教師主動加盟“資源組建突擊隊”,并接受了批量下載與轉存的技術培訓,在兩天時間內從“江蘇省名師空中課堂”等平臺下載資源,整理出了包括教材、練習冊以及超千個視頻的數字資源庫,為各備課組線上教研、設計學習任務提供了豐富的參考資源。為了讓教師有信心上好直播課,我們建立了“科中直播實驗群”,讓大家通過閱讀操作手冊、聽技術人員視頻講解、自己摸索平臺使用、用教師賬號和學生賬號體驗教與學、群內實時答疑解惑、直播后及時分享經驗等,漸漸掌握線上教學的相關技能。為了讓教師掌握線上編制作業、發布作業、批改作業、發布答案等技術,我們請已熟練運用的教師開展線上培訓,實際演練整個流程,并實時現場答疑。為了讓教師勝任每天的輔導和答疑,學校開展了騰訊課堂、QQ 群屏幕分享等技術的培訓,先學一步的教師充當培訓員,讓大家進入他的課堂聽他講、向他提問、相互交流,然后在各自實踐中,熟練應用。
微培訓前,我們會在教師群中發通告,有需求的教師自己上線參加培訓。這些微培訓,短的10 分鐘,長的30分鐘。經過實踐,我們有一個非常強烈的感受:一線教師是解決技術應用中細節問題的最佳培訓師。當一位教師在群內發布他遇到的問題后,總有教師或跟進解答,或補充方案。他們現身說法,很好地解決了專業人員培訓中忽視的小問題,而關于線上教學的小問題對于很多老教師來說就是大問題,如果得不到解決,就可能減弱教師繼續學習和應用的熱情。
我們鼓勵教師分享實踐經驗。有的教師在首節直播課后,自制微課分享直播經驗;有的教師針對直播中要不要對學生禁言的問題,分享“評論區”有效管理的策略;有的教師發布“騰訊課堂”培訓預告,邀請有需求的教師屆時進入他的直播課堂;有的教師展示自己家的直播設備,并解釋各自用途;有的教師結合自己對QQ 直播的探索,寫了8 頁共18 個操作細節??梢钥吹?,教師積極的分享既提供了有價值的培訓資源,又是一種針對問題解決的有效微培訓形式。
四、營造共克時艱的和諧信息場
德國心理學家勒溫提出的“參與改變”理論告訴我們,個體態度的改變依賴于他參與群體活動的方式。個體在群體中的活動方式,既能決定他的態度,也會改變他的態度。開展線上教育教學,大家都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尤其是中老年教師面臨很大的壓力,要在短時間內學習和掌握線上教育教學技術,尤其需要傳遞信心、提供幫助。通過工作群,我們引導大家形成一種認識:情緒從來不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永遠是那些求真務實、自我成長的人!所以,學校積極營造大家共學共研共實踐和相互理解、相互扶持的信息場。
首先,呈現中老年教師的工作狀態,傳遞迎難而上的進取精神。初二語文備課組組長寫了這樣一段話:“因為新冠疫情,我們備課組本來引以為傲的資本卻成了我們最大的問題。我們備課組全是中老年教師,組內的每一位教師在語文教學的崗位上都有二十年以上的教學經驗。但,新冠疫情來了,老革命們遇到了新問題、大難題,對學生學習的指導只能在網上進行。一個個專業名詞、一種種新生事物接踵而至,于是,本來安安靜靜的備課組工作群,現在從早到晚,甚至到凌晨一直還在不停地響著,上面都是備課組教師急切地交流、探討、質疑、解惑的內容。大家每天不斷地遇到新問題,不斷地頭疼著、痛苦著、煎熬著,但大家從來沒有想過放棄,而是想各種方法去努力完成這項任務,因為這是我們肩負的使命。我們不能像白衣天使一樣逆風而行,就讓我們留在這里為他們守護后方的天地。”工作群內還能時??吹酱蠹尹c贊老教師上直播課、輔導課的畫面,傳遞出的是積極進取的工作狀態。
其次,贊美同事、激勵自己,傳遞敬業愛生的正能量。一位年輕教師的直播課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他在群內回應同事對他的贊美:“我只是站在各位巨人的肩膀上。”班主任崔老師推出“養心”和“聽崔sir 韶韶”欄目,每晚8 點堅持通過網課與學生聊聊疫情下的成長話題,他在群內回應同事點贊時說:“每天看到各位同仁和領導都在忙碌,就想也做點什么。你們的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再次,通過微信公眾號,采編疫情期間的師生生活,生動展現教師的線上教育教學工作、學生豐富多彩的居家學習和生活、家校共育的創新做法,向社會傳遞學校的正能量。隨著越來越多的教師享受到線上教育教學的成功感和幸福感,信息場形成了一種推動整個教師團隊更樂于學習、更勇于實踐、更愿意分享的持續力量。
經過此次疫情,線上教育可能會成為一種發展趨勢,如何通過線上教育教學的管理,將危機轉化為“五育”課程實施的新思路,轉化為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新舉措,轉化為師生生命成長的新機遇,我們還將不斷地學習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