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引領家文化示范鎮創建 推進鄉村有效治理
時間:2022-11-02 10:28:16 來源:達達文檔網 本文已影響 人
黨建引領家文化示范鎮創建 推進鄉村有效治理
鄉鎮有著良好家風文化傳承基礎,以點帶面推進家文化創建工作,進一步夯實基層治理基礎,推動基層治理重心下移,構建黨建引領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格局,是貫徹上級黨委關于基層治理要求的重要部署,也是行之有效、切實可行的手段和載體。以下是達達文檔網分享的內容,歡迎閱讀與借鑒。
近年來,xx鎮堅持把實現鄉村有效治理作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保障,按照“黨委領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原則,堅持以黨建為統領、以“五治”融合為重點,以“家文化”示范創建為載體,全面組織實施以黨建引領、產業發展、民主協商、道德涵育等為主要內容的鄉村治理體系建設,初步探索形成了具有家文化特色的鄉村治理體系。
一、基本情況
xx鎮位于xx縣x,又有“縣城副中心”“貢米之鄉”的美稱,全鎮版圖總面積62.8平方公里,轄28個行政村,152個村民小組,9015戶32613人;現有耕地18465畝,其中水田11400畝,占全縣水田總面積的1/6,旱地7065畝,是全縣糧油主產區和經濟重鎮。先后獲得xx省省級文明鄉鎮、省級衛生鄉鎮、省級生態鄉鎮、xx省楚天明星鄉鎮等榮譽稱號,xx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文明鄉鎮”稱號。
二、鄉村治理現狀及做法
一是推行“協商在一線”。做到一事一個群議會,一村一個議事廳,搭建了更接地氣、更為靈活、更加有效的協商平臺,將履職觸角延伸到群眾中去,聆聽時代聲音,感知百姓需求,切實做到言為民建、政為民議、利為民謀、力為民出,充分發揚民主,從而實現大家的事大家辦,村內大小事讓群眾共同參與,做到了有事好商量,遇事多商量,在協商中廣集民智、凝聚共識,促進基層社會治理水平的提升。二是大力弘揚傳統文化。以黨員干部弘揚家風為示范引領,以同慶溝村、小南溝村、甘家嶺等傳統村落為亮點,在全鎮各村開展訪望族大戶,曬家規家訓,講家風故事,樹家風典型等多樣化的活動,利用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設立“紅黑榜”“好人好事榜”、開展“文明家庭”、“五好家庭”等評選,選樹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先進典型。評選“道德模范”“忠孝人物”宣傳弘揚良好家風建設模范事跡,引導百姓共評互學,始終以高標準要求自己、樹好形象、管好家人。結合鄉村振興、鄉風文明建設,探索新時代家風文化,將村落打造成優秀傳統文化和思想道德教育陣地。
三、存在的問題
1.群眾參與度不高。原有的家風家訓進萬家活動中,有的鎮村干部思想認識不到位,不注重宣傳和政策引導,沒能充分調動、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出現了“干部在干,群眾在看”的現象,特別是在評比、宣講等環節沒有有效調動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群眾成了“觀察員”、“評論員”。
2.典型影響力不廣。通過群眾推薦評選,涌現的一批家風模范代表集中在某一村、某幾戶,具有地域特性,實際的影響帶動,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引領全鎮崇尚典型、學習典型、爭當典型的影響力不廣。
3.機制長效性不強。個別典型培養選樹只求一時效果,短期效應,缺乏長期培養和持久性打造,開始時轟轟烈烈,但隨著時間日益淡化,激勵機制不夠持久,不能在鞏固提高上做足文章,導致成熟的典型停滯不前。
四、對策和建議
xx鎮有著良好家風文化傳承基礎,以點帶面推進家文化創建工作,進一步夯實基層治理基礎,推動基層治理重心下移,構建黨建引領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格局,是貫徹上級黨委關于基層治理要求的重要部署,也是行之有效、切實可行的手段和載體。依托xx鎮“家規家訓進萬家”良好的家風文化底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基層黨建與基層治理的深度融合和優化創新,將黨建與家文化治理融合的制度優勢轉化為社會治理效能,助推“抓黨建、守家風、促振興”,全面推進“全國家文化示范鎮”創建成功。
1.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凝聚鄉村治理合力。始終把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教育和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堅持“兩個確立”、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認真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加強和規范黨內組織生活,黨支部建設標準化水平不斷提高,推動黨員亮身份做表率,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有效發揮。
2.堅持以產業為重點,增強鄉村治理動力。作為農業大鎮,xx鎮緊緊圍繞縣委確定的“產城融合發展先行區”的發展思路,在聚力打造高品質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上持續發力,培育了“坡地貢茶、水田貢米”的優勢產業,培養壯大雙竹、三元等農業龍頭企業,同步打造了香椿、羊肚菌、雪里蕻產業基地,農業種植結構不斷優化。積極探索以“農旅融合”為重點的鄉村旅游新業態,著力發展餐飲娛樂、休閑采摘、農事體驗等內容的鄉村旅游產業,并依托重點節日常態化舉辦“農民豐收文化節”等文旅活動,有效促進全鎮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推動鄉村治理匯聚了強大動力。
3.堅持以自治為基礎,激發鄉村治理活力。始終堅持黨建引領、群眾自治組織協同配合、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工作機制,嚴格落實“四議兩公開”等民主管理制度,加強對村務決策、村“三務”公開、村級“三資”管理、村級工程項目建設等工作的監督力度,有效推動村務事項從結果公開向全程公開轉變。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的重要論述,在鎮村兩級組建了基層協商民主議事會,對群眾普遍反映的共性問題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熱點難點問題,采取“六步議事”程序(收集議題、確定議題、議前調研、協商議事、公開公示、跟蹤落實)開展協商,引導農民群眾通過協商表達訴求、化解矛盾,初步構建了“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基層治理主體多元聯動格局。深入推進群眾性自治組織建設,指導各村進一步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在各村成立鄉賢理事會、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公益性設施共管共享理事會,并加強調動新鄉賢等農村實用人才在村民自治中的積極性,有效激發鄉村治理活力。
4.堅持以法治為保障,保持鄉村治理定力。建立“大調解機制”,整合公安、司法、綜治中心、法庭等部門,加強政法隊伍建設,實施陽光法治信訪行動,健全社會矛盾信訪糾紛化解平臺,扎實推進“一村一輔警”全覆蓋。引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服務群眾、化解矛盾。同時,全面開展“政法干警送服務”“律師四進”活動,并整合法學專家、律師、政法干警及其他法律工作者,在全鎮28個村建立法律服務站,形成全覆蓋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壯大普法隊伍,創新普法形式,增強全民法治觀念,引導群眾自覺把法律作為基本行為準則,依靠法律手段解決矛盾糾紛。
5.堅持以德治為支撐,提升鄉村治理內力。以“家文化”示范鎮創建活動為載體,以家庭教育為突破口,以傳統文化對接現代文明,積極挖掘傳統文化資源,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并持續開展 “十家”模范表彰,在全鎮范圍內開展“人人守家風,戶戶評模范”評選活動。充分體現群眾性,把群眾身邊看得見、學得到的先進典型評選出來,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使評選活動成為廣大干部群眾進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有效載體。讓身邊人說身邊事,以身邊人影響身邊人,為評選出的模范家庭鼓勁,以黨員干部帶頭爭創,營造和諧文明、比擔當比奉獻的良好社會氛圍,突出解決信訪穩定、安全生產、環保秸稈焚燒等重難點工作,持續推進黨建引領鄉村治理走深走實,形成長效。